8月21日至25日,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27款人形机器人整机亮相。它们有的能跑跳越障,有的能执行精巧操作,还有的能表演才艺,更有许多“隐藏技能”等待现场观众揭晓。
如今,生产车间里,工业机械臂、焊接涂装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已不稀奇。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业领域也有了新的应用。
8月6日,里工D1——双臂载荷达40kg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在广州发布。该机器人借助先进的仿生设计理念,可模拟人类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具备高度的智能感知和自主决策能力。其应用范围从工业制造、物流搬运等传统领域拓展至实验室智能化、医疗护理等新兴市场。
优必选工业版人形机器人Walker S Lite的成功应用案例,则进一步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目前,Walker S Lite已正式入驻极氪5G智慧工厂,在CTU入库上料工位协同员工执行搬运任务。该机器人最大负重15kg,可在不同流水线上自主导航和负重行走,是能够全流程执行料箱搬运任务的人形机器人。
政策精准驱动,机器人产业加速崛起
机器人赛道到底有多热?看看融资数据就知道了。
据IT桔子数据显示,2019年—2023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案例从2019年的37起增长至2023年的103起,投资金额从19.83亿元增长至97.3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8.8%。2024年1-7月,行业共发生78起投融资案例,投融资金额53.62亿元,预计延续增长态势。
Statista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AI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超过190亿美元,较2023年市场规模增长近30%。到2030年,预计这一规模将超过3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97亿元)。
高盛预测则更为乐观,其认为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4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987.44亿元)。
国家政策方面,更是为机器人行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023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大脑”“小脑”“肢体”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确保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批量生产。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综合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23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门发布《“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较2020年实现翻番,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行业应用深度和广度显著提升,机器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此外,《“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重点推进工业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制及应用,提高性能、质量和安全性,推动产品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加码智能制造,线缆企业布局机器人市场
由于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目前,智能机器人正在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蕴藏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机器人产业在政策与技术双轮驱动下加速崛起,机器人线缆行业亦顺势而起。
作为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生命线”,机器人线缆是指机器人本体、供电、信号、控制以及机器人周边用线,大体可分为5类:
①机器人动力线缆:为机器人提供动力,一般为固定敷设;②控制器到示教器线缆:为柔性线缆,对抗拉强度有要求;③控制主机到本体连接线缆:包括动力线、I/O线、信号线等,固定或移动敷设;④机器人本体线缆:包括动力线、I/O线、信号线等,对弯曲性能有很高的要求;⑤机器人信号线缆:为机器人提供信号指令,具有信号传输能力强、时间短并且非常准确等特点,保证机器人稳定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中国线缆网】,转载出于传递和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本文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速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修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