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1 公里创纪录!藏粤直流工程开建,电力电缆行业迎重大发展机遇
2025-09-20 14:32:22
      9 月 16 日,随着建设动员大会的召开,藏东南至粤港澳大湾区 ±800 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 “藏粤直流工程”)正式启动建设。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电力行业激起千层浪,标志着世界规模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直流送出工程迈出关键一步,同时也为电力电缆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藏粤直流工程输电线路全长约 2681 公里,自西向东跨越西藏、云南、广西、广东四省区。工程额定输电容量 1000 万千瓦,计划于 2029 年全面投运。届时,藏东南清洁能源基地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负荷中心输送超 430 亿千瓦时电能,这一输送量约为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一半,且全部为清洁能源。经测算,这些清洁电能可替代标煤消耗约 1200 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 3300 万吨,对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
      西藏地区清洁能源蕴藏量极为丰富,水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能源基地。然而,受限于当地有限的电力消纳能力,大量清洁能源亟待外送。而广东作为我国经济强省,用电量常年位居全国首位,用电需求持续旺盛,急需引入大规模的省外电力以保障能源安全,支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藏粤直流工程的建设,恰似一场 “及时雨”,将西藏的资源优势与广东的市场需求紧密相连,实现了能源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配置。​
      该工程在送端西藏昌都、林芝及受端广东广州、深圳共建设四座 ±800 千伏特高压换流站。送端两个换流站将汇集超过 2000 万千瓦的清洁能源,受端两个换流站则分散落点于两大负荷中心,为 “再造一个新广东” 提供坚实的绿色低碳能源保障,推动全国能源资源优化布局进入 “全国一盘棋” 的崭新阶段。​
      藏粤直流工程总投资约 532 亿元,配套 “水风光一体化” 电源基地投资超过 1500 亿元。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将有力带动上下游装备制造、施工建设等产业的蓬勃发展。据预计,工程高峰期将带动直接就业 10 万余人,不仅为西藏地区创造大量就业岗位,还将显著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
      值得一提的是,藏粤直流工程是我国首个跨越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华南丘陵三级地理阶梯的特高压工程。全线近 90% 为山地,30% 为高山大岭,直流输电线路需穿越 197 公里的超高海拔区、高寒冻土区、地震断裂带以及 37 公里的无人区,建设环境之复杂、施工难度之高,在世界范围内都极为罕见。面对 4300 米超高海拔直流输电新技术研发与成套新装备研制、2000 万千瓦级新能源并入弱电网与直流送出核心技术攻关等世界级挑战,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携手合作,联合科研单位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探索技术创新 “无人区”。​
      在技术创新方面,工程将创新采用我国自主研制、世界领先的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该技术能够灵活调度不同时间、不同地区发出的绿电,有效减少电流的扰动和对电网的冲击,保障供电的稳定性与可靠性,仅需 9 毫秒就能将西藏的绿电快速输送至广东。此外,为了应对复杂的地理环境,工程团队在少人区、无人区探索少维护、免维护设计,在建设运行全过程全面推广 “机器代人”,积极发展应用先进设计、高端设备、全状态感知、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装备,致力于打造国际一流的数字化转型工程,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能源新质生产力发展。​
      对于电力电缆行业而言,藏粤直流工程的建设无疑是一大利好。一方面,工程所需的大量高质量电力电缆,将直接拉动电缆市场的需求,为电缆生产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电缆技术提出的严苛要求,如在超高海拔、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和耐久性等,将促使电缆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预见,随着藏粤直流工程的稳步推进,电力电缆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方面实现双丰收。​
      藏粤直流工程作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其建设不仅对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助力 “双碳” 目标实现具有深远意义,也为电力电缆等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一超级工程将顺利建成,为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书写浓墨重彩的一笔。

 
400-008-0080
河南省济源市高新区新明路与科研路交叉口东南角
guoyouxianlan@163.com
400-008-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