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仿生机器蛇护航十五运 东莞赛区校地协同筑牢电力安全防线
2025-11-07 08:36:25
       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赛事筹备进入冲刺阶段,东莞赛区场馆电力保障工作已全面启动。近期,东莞理工学院联合东莞城区供电局,运用自主研发的智能仿生机器蛇,成功完成东莞篮球中心、石龙中学体育馆两大核心赛事场馆的电缆通道专项检测任务。该技术创新应用有效破解地下电缆巡检领域多项难题,为十五运东莞赛区电力安全供应构建起智能化保障体系。​
       90分钟不间断作业智能装备突破人工巡检瓶颈​
       根据赛事保障工作部署,10月21日至24日,东莞理工学院组建由武静博士、楚豫川博士、张超博士及相关专业本硕研究生构成的技术团队,在东莞城区供电局的全程协同支持下,分批次对两大场馆地下电缆通道开展系统性检测。现场作业数据显示,该智能仿生机器蛇以生物蛇运动机理为设计基础,具备蜿蜒、蠕动、抬头、转向及越障等多模态运动能力,2千克轻量化机身配合多关节柔性传动结构,可在狭窄电缆沟内灵活规避弯道、积水区域及破损支架,实现连续90分钟无间断巡检作业。​
       该设备头部集成180度旋转高清成像系统,可实时传输电缆沟内部环境细节图像;搭载的人工智能分析算法,能够对电缆表面裂缝、绝缘层老化等潜在隐患进行自动识别与分类标记,并同步整合温湿度、爬行距离等环境参数,精准定位隐患位置。此项技术应用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人工巡检面临的“作业空间受限、检测视野不全、安全风险突出”等问题,推动地下电缆巡检模式从“人工探底”向“智能排查”转型升级。​
       东莞城区供电局保电工作负责人表示:“以往人工进入电缆井作业,不仅面临恶劣作业环境,且巡检效率难以满足重大赛事保障需求。智能仿生机器蛇的应用,通过实时影像传输与AI智能分析,实现了管线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控,巡检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显著。”东莞城区供电局副总经理梁柱强强调,该设备的投入使用,将电力巡检范围从“地面可视区域”拓展至“地下深层空间”,进一步完善了十五运赛事电力保障体系,为赛事期间电力安全稳定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从县域需求到赛事保障技术迭代实现场景适配​
       据了解,此次服务十五运的智能仿生机器蛇,其技术原型源自东莞理工学院在“双百行动”中的创新实践成果。在广东省“百校联百县”专项行动中,东莞理工学院与韶关市新丰县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针对当地150毫米直径狭窄电力管道检测难题,该校机械工程学院武静博士团队联合新丰供电局,依托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技术平台,成功研发国内首款适配该规格管道的仿生智能检测设备,并于2025年5月通过新丰供电局验收,为县域电力巡检提供了兼具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解决方案。​
       为满足十五运赛事场馆电缆沟复杂场景的检测需求,东莞理工学院“双百行动”工作专班牵头组织武静博士团队,与东莞城区供电局开展技术协同攻关,对设备进行多维度升级优化:一是优化步态参数自调节算法,提升设备在复杂地形中的越障能力;二是拓展检测视野范围,增强设备对电缆沟内部环境的全面感知能力;三是融合多模态感知技术与双通信冗余网络,确保极端环境下设备数据传输稳定性与环境评估准确性,使设备全面适配赛事场馆电缆沟检测场景需求。​
       校地协同创新科研成果转化赋能实践​
       作为校地协同创新的典型成果,智能仿生机器蛇的研发与应用过程中,东莞理工学院整合多重科研平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该校仿生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依托机械工程学院设立,联合校长马宏伟教授牵头的广东省城市生命线工程智慧防灾与应急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东莞市智能仿生机器人技术与系统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形成技术研发合力。实验室团队在运动仿生学、仿生控制与系统集成等领域,累计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横向科技服务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20余项已获授权),为设备研发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储备。​
       武静博士表示:“团队将与东莞供电系统保持深度协作,在十五运赛事期间实现‘人员驻场保障+设备实时巡检’的‘人机双到位’模式,通过科技手段确保赛事电力供应稳定可靠。”据介绍,双方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资源与地方产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助力电力行业运维智能化升级,为十五运东莞赛区赛事顺利举办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电力保障服务。
400-008-0080
河南省济源市高新区新明路与科研路交叉口东南角
guoyouxianlan@163.com
400-008-0080